高考资讯

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formation

您的位置:首页 > 高考资讯

高考填报志愿常见的九大误区盘点
发布时间:2023-05-31

填报高考志愿对考生和考生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,但每年总有一些考生因为填志愿的指导思想出现偏差,造成报考中的遗憾。以下列出填报志愿的九大误区,为家长和考生提个醒。

误区一:盲目攀比 选报过高

有的考生容易“跟着感觉走”,听说哪所学校好、哪个专业“热”,就跟着填。有的考生见别人填的学校层次高,感到自己填低了没面子,也就跟着“摸高”。

建议考生填报前客观估计自己的实力,选择与自己水平相当的高校。

误区二:信心不足 怕高就低

与盲目攀比相反,另一种情况是信心不足,只求稳妥保险,怕高就低,往往造成高分低就,这种事情往往发生在平时成绩处于中上水平的考生中。其实,完全没有自我低就的必要。成绩好的学生要勇于报考重点大学,**志愿可选择正常情况下能够得上的目标学校,把保险和稳妥留给第二志愿。

误区三:从众追“热” “撞车”严重

近几年招生中,有的学校(专业)报考人数过于集中,**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2倍、3倍甚至十几倍之多,“撞车”现象严重。而有的学校某些专业却很少有人填报甚至无人填报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,除了一些考生和家长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、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缺乏了解外,主要是受人为的、传统的、世俗思想的影响,将志愿的选择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。有的考生出于对未来职业的考虑,在选择专业时只考虑所谓的“热门”专业。

为避免失误,如果考生一定要选择“热门”专业,*好在选报“热门”的同时不忽视“冷门”,冷热结合。同时要量力而行,如果成绩不太突出,为安稳起见*好在专业上避“热”就“冷”,转而在学校上选“优”。

误区四:高分考生 录取不愁

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考生,按理说,都应该被录取到好学校、好专业。但事实却不尽然。竞争一般是以省(市、自治区)为单位的,各省的前几名、几十名被录取到好学校一般都不会成问题,但若是前一二百名就难保证了。原因主要在于志愿选报不当,考生填志愿时,主观臆断,盲目认为自己是学校**名报某某校肯定没问题,甚至固执地只报一个专业,又不肯服从到其他学校及专业就读,一旦失误就很可能名落孙山。

误区五:收费高低 评判好坏

有人以为,收费高的专业一定“走俏”,收费低的不行。其实这样看问题是很不可靠的。有些专业是国家大量需要,大有发展前景的,为了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报考,收费标准相对低一些,同时奖、助学金额也较高。有些院校和专业收费相对较高,但并不说明该院校、专业就比其他专业一定好些。考生应看哪些院校和专业*适合自己。

误区六:只看校名 不看专业

一是填报志愿仅看校名,以为校名有着“地质”、“石油”等字样的学校,就只设这些艰苦专业,其实这些学校也有其他专业;

二是心存偏见,将师范、农业等划分为艰苦专业,认为就业出路不佳,其实这些学校和专业的就业率也很高;三是对一些省外学校不了解,有的学校只因为不在直辖市或者省城,考生就不愿填报。

误区七:热门专业 一成不变

所谓“热门”专业,就是很多人争着报考的专业,计划招生数与报考人数之间比例非常悬殊,其结果是录取分水涨船高。首先,“热门”专业不是一成不变的,随着时间推移,今日的“热门”,明后年也许就不那么热,或者变成了“冷门”。其次,“热门”不能与好等同。其三,不少人把好就业看成是好专业,炒成 “热门”,这不恰当。就业的难易取决于市场需求,取决于供需比例,而市场需求也是变化的,也许报考当年某专业毕业生就业很容易,待四年过后毕业时,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就变得疲软。所以选择专业志愿时不要被“冷”、“热”所左右,主要应从自己的兴趣、爱好和个人实力出发。

误区八:服从分配 准会吃亏

“是否服从分配”是当档案被某所大学调入后,所报的各专业均未被录取时,是否同意分配到其他系科学习。这项规定,显然扩大了考生本人被录取的机会。因为规定填报的几个院校和专业,都是有限的,如填了“同意服从分配”,就会增加院校和专业录取的机会,不会吃亏。

误区九:父母包办 越俎代庖

每年填报志愿的*后一天,总有家长按自己的想法偷偷给孩子修改志愿。但这样的结果往往造成学生的反抗,考生用罢课或离家出走的方式进行抵抗,让家长追悔莫及。

考生的家长、老师,凭着人生阅历及对社会的理解,对考生选择志愿时正确加以帮助引导,是很有必要的。但万事不可过头。如果忽视考生的主体作用,由长辈大包大揽,强制学生做出某种选择,那就难免出现令人痛悔一生的后果。

 


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